為什么紅火的地攤經濟,擺攤的人開始變少了?
為什么前陣子很火的夜市,過了幾天,攤攤的人開始變少了呢?有些夜市沒幾天就少了不少擺攤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本身符合市場經濟的規(guī)律,這種局部出現的變化,也是大眾對地攤經濟從不了解到很狂熱,再回歸理性的過程縮影。
開放地攤經濟地攤經濟一詞在今年很熱,甚至連股市里也掀起了一股地攤經濟炒作浪潮,有些與地攤經濟沾上邊的股票都出現了連續(xù)漲停。地攤經濟熱起來,是源于成都在3月份開放地攤經濟,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解決了8萬人的就業(yè)。其他城市也相繼進行效仿。
大家都知道,今年發(fā)生了疫情,對宏觀經濟有一定的影響,在整個2月至3月期間,很多企業(yè)都是停工停產的,為的就是全國一盤棋,共同防控疫情。在4月份后,隨著疫情的控制,各行業(yè)開始全面復工復產,但這個時候,國外疫情又爆發(fā)了,這對出口外貿型企業(yè)帶來了較大的經營壓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中小企業(yè)只能無奈關門,而有些運營成本較大的大型企業(yè)裁員縮減成本,部分出口型企業(yè)也只能減掉部分員工先扛過難關,在這樣的情況下,失業(yè)率有所上升。通過開放地攤經濟,可以讓失業(yè)人群在短期內迅速自食其力,解決就業(yè)問題。
所以開放地攤經濟,無疑是中國經濟應對短期沖擊的有效之舉。被稱為人間的煙火,中國的生機。
涌入地攤大潮地攤經濟熱起來之后,討論也激烈起來,有人認為應該大力發(fā)展地攤經濟,激活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有人則認為,重新開放地攤經濟,很可能會讓過去很多年才取得的城市管理成果白費努力。亦有代表提出,建議將地攤經濟合法化。
在各種討論聲中,地攤經濟確實是對穩(wěn)定就業(yè)起到明顯作用的,各地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允許擺地攤或放寬對擺地攤的管理。
在5月27日,中央文明辦發(fā)布消息:為適應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形勢,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推動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在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滿足群眾生活需要的過程中發(fā)揮更加積極作用。
不過在地攤經濟火起來后,有部分人群開始走向狂熱,盲目認為擺地攤就能賺到錢,甚至不乏有些媒體報道“某地某人擺地攤半個月買新車”等挑動神經的新聞,有些人馬上開始進貨加入擺地攤的大軍中,甚至有些自己本身有工作的人,居然辭職去擺地攤……
回歸理性平靜不過,市場經濟,總歸還是由市場機制起作用。
雖然說擺地攤門檻低,不用交房租,投資也不高。但這并不意味著擺地攤就能掙錢。擺地攤是件苦活,每天起早貪黑,還要學會銷售話術,還要學會待人接物,要眼目靈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有些人跟著別人擺地攤,結果擺了一段時間,錢掙不到,當然就不擺了。
而且,擺地攤本來就是賣貨,一個區(qū)域內,總的就那么多人,購買力也就那么多。以前10個人擺地攤,還能賺些生活費,但是一下子有200個人擺攤了,全擠滿了,但是買東西的還是那么多人,無形中大家能賺到的錢自然也會少,而有些人以前上班一個月五六千,結果自己擺攤后發(fā)現一個月只能賺三四千,擺攤還值嗎?
而且,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的恢復,各行業(yè)都在有序的恢復疫情前的情況,就業(yè)壓力開始減輕,很多工廠又重新開動了,之前失業(yè)的很多人又可以重新上班了,也沒有那么多人擺攤了。
因此,這反應了今年地攤經濟的發(fā)展軌跡,也說明了地攤經濟可以作為當前經濟的一種補充,但所在人都全去擺地攤并不現實,地攤應該是低收入人群或沒有工作的人群解決生活的最后一個選擇,而非大眾的共同出路,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經濟模式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