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近9億修繕的古城,不容輕慢相待
原標題:耗資近9億修繕的古城,不容輕慢相待
(資料圖)
從2015年至2021年,甘肅天水市撥付西關古城保護資金超過8.88億元。然而近日,據央視新聞報道,不到兩年,花大成本修繕的文保院落遭遇“改頭換面”。很多商業(yè)消費場所進駐改造院落,剩下的文保院落里,僅有3處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記者走訪調查發(fā)現,天水古城一處建于明清時期的文保院落,被改成日式風格餐廳。還有文保院落加蓋了彩鋼廚房,精心修繕過的柱子上釘著指紋打卡機。文保院落違規(guī)裝修、添建變?yōu)椴蛷d以后,防火風險也隨之增大,火災隱患比比皆是。
古城是地方歷史文化的外在體現,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做好古城保護,對歷史文化傳承意義重大。由于不少古城已經消逝在城市更新擴張的過程中,那些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城愈發(fā)珍貴,有必要得到更好的保護。資料顯示,天水古城是西北地區(qū)現存規(guī)模較大和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居民院落群,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底蘊。
保護古城,既要注意讓來自古人的生活中文物“活起來”,也要努力實現現代文明與古城、古跡、古建筑的互融互生。有人類活動,才有城市文明,古城擁有“煙火氣”,是保留古色古香的重要條件。因此,在保護古城這項事業(yè)中,我們不必排斥活化利用。但是,任何古城的活化利用都要有邊界,都要遵循文物保護的原則規(guī)范。
近年來,一些古城大搞轟轟烈烈的開發(fā),動輒引入與古城面貌不相和諧的商業(yè)設施,“古城不古”屢遭游客吐槽。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古城保護項目從一開始就走偏了方向。一些地方政府和開發(fā)機構以保護之名,過度進行商業(yè)開發(fā),顛倒了保護與活化利用的主次關系。在一些開發(fā)者眼里,好像戴了一頂“活化利用”的帽子,就能為所欲為,背棄文物保護的要求。一些古城經由房地產商開發(fā)建設,文物保護成了房產銷售的附屬品。
千篇一律的商業(yè)開發(fā),還會讓人對古城產生審美疲勞。一些古城經過開發(fā)以后,吃飯、逛街都遵循相似的模式,賣著一樣的小吃和工藝品,播放著一樣的音樂,而古城原有的地方特色則蕩然無存。參觀一圈下來,真正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古城遺產屈指可數。
古城建筑歷經滄桑,本來已經十分脆弱,中國傳統(tǒng)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筑樣式,也對防范火災提出了更高要求。據報道,天水古城的文保院落中還存在遮擋消防設施、木結構纏繞易燃物、私拉電線等問題,這些隱藏在細節(jié)里的火災隱患不容放過。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古城的核心魅力在于歷史文化。古城的城墻、城門、街巷、廟宇,一步一景,無不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古城保護不僅要保護建筑實體,也不能忽略無形的文化遺產,要對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藝術、手工藝進行挖掘和保護。只有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才能讓文物煥發(fā)時代活力,把“看不見的歷史”展示在世人眼前。
目前,天水市委、市政府回應稱,將在前期排查整改的基礎上,對天水古城范圍內開展新一輪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對發(fā)現的問題隱患建立清單臺賬、限期整改銷號。除了排查整改,當地還應重視公眾參與,充分發(fā)動游客、市民、文保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定期開展文物保護知識宣傳,確保整改效果的持續(xù)化、長期化。
古城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古城保護只有筑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才能傳承好歷史遺產,守住文化根脈。(王鐘的)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