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觀焦點:“熊孩子”這件小事為何越鬧越大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熊孩子”這件小事為何越鬧越大
8月25日下午有網友發(fā)文稱,8月22日在電影院看電影時,后排孩童多次踢其座椅,制止無果后孩童父親突然用力踹自己的座椅靠背,便立刻報警做了筆錄,回家后出現(xiàn)暫時性昏迷,經醫(yī)院檢查,可能有輕微腦震蕩。
事件一經曝光便引發(fā)熱議,很多人指責家長不僅管不住“熊孩子”還氣焰囂張。該網友發(fā)布的現(xiàn)場監(jiān)控視頻,很大程度上佐證了對方“踢踹前排”“試圖打人”的事實。26日凌晨,上海松江警方發(fā)布警情通報,對當事男子的違法行為作出行政拘留的處罰決定。
又是一起和“熊孩子”有關的事件。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遇到過公共場合被孩子打擾卻勸阻無效的場景,也因此,類似事件每每在輿論場中引發(fā)諸多共鳴和吐槽。而近期接連發(fā)生的幾起孩子在高鐵上吵鬧引發(fā)家長和其他乘客爭端的新聞,更是反復撩撥著公眾的情緒。有網友提出建議,高鐵設立帶孩子車廂、帶孩子看電影去專用包廂、博物館14歲以下免進……
應該意識到,這類帶有“排幼”情緒的設想既不切實際,也模糊了爭議的焦點,事實上也不利于真正解決問題。首先,愛玩愛鬧是孩子的天性,未成年人的規(guī)則意識需要逐步培養(yǎng),經歷磨合和改變的過程。更何況,任何一個成熟、健康和理性的社會,都絕不可能在法律規(guī)定之外,通過將某一群體隔絕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方式來建立和維護公共秩序。
其次,從眾多事件中不難發(fā)現(xiàn),“熊孩子”往往是表象,大部分人在遇到類似情況中還是展現(xiàn)出了包容的一面,事實上進一步激發(fā)矛盾、致使狀況走向失控的是“熊孩子”的家長。此前事件中,高鐵上孩子家長脫口而出的“我控制不了他”,折射出其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而電影院里的這一幕,則更說明有些家長不僅管不好孩子,還管不好自己。人們可以不跟頑皮的孩子計較,但家長們卻不能以此為擋箭牌,逃避應盡的監(jiān)護義務。
歸根結底,孩子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隨意踢踹,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治理的雙重責任,要解決問題,就不能只盯著“熊孩子”的標簽。往小了說,家長的做法會潛移默化影響和塑造孩子的是非觀念;往大了說,這類事件的處理結果,關系到社會中每一個普通人的安全感。那么當道德秩序無法有效制約孩子及家長的言行時,法律應該及時發(fā)揮作用,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社會風氣向善。
此次事件中,踢踹前排座椅的孩子家長最終被刑拘,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但在此過程中,當地警方的處理方式受到了一些質疑。需要說明的是,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條和第四十三條的相關規(guī)定,公安機關根據情節(jié)輕重,先進行調解處理,調解失敗后再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屬于正常流程。這一點,或可在警情通報中體現(xiàn)得更明確些,避免造成誤會。當然,根據過去的經驗看,公眾更希望包括調解在內的每一步都做到嚴格依法處理,這種期待理應被正視和滿足。
其實從行為性質來看,孩子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隨意踢踹,應該是一件非常小的“小事”;從造成的后果來看,此類事件大同小異,沒有什么新奇特殊的新聞點,卻屢屢掀起爭議,占用公共資源,這本身也值得反思。(梁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