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不等于坐地起價
原標題:知識付費不等于坐地起價
“天下苦知網久矣”的吐槽梗,最近又多了一個重量級的“苦主”:近日,一則“中科院因近千萬的續(xù)訂費用不堪重負,停用中國知網數據庫”的消息在網絡引發(fā)熱議。
根據相關通告,“2021年,中科院集團CNKI數據庫訂購總費用已達到千萬級別,該數據庫高昂的訂購費用已成為中科院集團資源引進中的‘巨無霸’。2022年,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與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就費用、訂購模式展開積極討論,但在多輪艱苦談判后,CNKI數據庫依然堅持接近千萬的續(xù)訂費用,其給出的集團組團方案在成員數量、單家價格方面條件相當苛刻?!比欢?,當事另一方中國知網4月18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卻稱該消息“不屬實”。
屬實還是不屬實,不是什么世紀難題——看看知網給中科院的報價單、再看看數據接入服務是否暫停,基本上就能厘清出事件大概的脈絡。真正的問題是:中科院并不是第一所疑似因高昂費用問題宣布暫停使用中國知網的學術研究機構。近年來,武漢理工大學、北京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金陵科技學院、集美大學等多家高校都曾前赴后繼地公開表示過對知網的漲價行為“不堪重負”。這些知名大學或科研機構都“用不起”,遑論更不富裕的其他學術單位呢?
用不起就不要用,這是純粹的市場邏輯。但問題是,知網是個市場進化的自然競爭產物嗎?邏輯上說,知網的簡稱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本身是國家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英文縮寫。事實上,它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最大的學術論文數據庫,仰仗的也是國家級、基礎性、全局性的公益定位。不然,若是純粹意義上的商業(yè)網站,博士學位論文也好、核心學術期刊也罷,乃至更為海量的學術用戶,何以朝圣般蜂擁到一家網站上去?遺憾的是,商業(yè)逐利的背景下必然帶來一個很分裂的拷問:知網究竟做的是學術生意還是從事著學術事業(yè)?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學術研究當然是要有資源工具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知網”這樣的數據庫是學術剛需。解決這個剛需,理論上說顯然不能僅僅依賴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換個更直白的說法——如果知網在做學術生意的同時不能解決好學術事業(yè)問題,相關部門顯然應該在“用得起的知網”上下更多功夫。
去年,媒體報道89歲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針對“中國知網擅自收錄其100余篇論文”的侵權糾紛案全部勝訴,趙德馨教授累計獲賠70多萬元。與此同時,他的文章也被知網同步下架。那么我們起碼有兩個推論:第一,只要改變“我的論文你發(fā)財”的霸總模式,大多論文作者估計都會愿意捐出少量使用收益來眾籌一個開放共享的“學術資源門戶”。第二,比如各類學術機構、圖書館和學校,本身不是生產部門,花的還是納稅人的錢。既然它們高價為知網的“年費”而埋單,那還不如直接運營一個共享開放的知識平臺,還省卻了無數“二傳手”的掮客成本。成本更省、獲益更多,何樂不為?
一個學術網站,本身無可原罪。不過,既然是事關國家學術科研全局、又既然事關學術研究者切身利益,起碼不能掉進錢眼里而不能自拔。知識付費不等于坐地起價。知網的問題,遲早是要畫上句號的。一切懸疑釋然之后,恐怕更加清晰了最初的共識:平衡好商業(yè)與公益的關系,才是學術數據平臺的長遠之路。(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