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真悟導演的原創(chuàng)動畫《漂流少年》演出解說:基本原則與靈活使用
新番《漂流少年》是夏目真悟導演的原創(chuàng)動畫,講的是被困神秘空間的36名同學,在得到超能力的同時,重新構建秩序并尋找逃脫方法的奇幻故事。雖然題材比較奇幻,但演出風格傾向于寫實,這期針對“多人對話場景的調度”簡單說一下。選取的片段是第1集10:04~11:35,大家可以先去原片看一眼。
多人對話場景有時可以看做是雙人、三人對話場景的組合,經(jīng)常圍繞其中的幾個中心人物來構建軸線。常見的雙人、三人形態(tài)如圖所示,其中I形態(tài)除了“面對面”,還可以“肩并肩”、“背對背”。分析四人及以上的對話場景,可以先從中心人物入手。
這一幕是通過人物依次進入景框來建立起整個對話場景的,這也讓敘事變得十分有條理。首先是用貓咪和旋轉木馬的背景音進行了轉場,隨后鏡頭切換至女主角,整個對話正式開始。
隨后有角色入框,中心人物的關系初步構建。這個鏡頭提出了“這是誰的腿?”的疑問,并馬上在下一個鏡頭中做出了解答。以這種“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思路去構建鏡頭,是很普遍也很有效的。“他在等誰”、“他在看什么”、“聲音從哪里來”都是鏡頭經(jīng)常提出的問題。
下個鏡頭切換到遠景,上個鏡頭的問題得到了解答,原來是隊長在和女主說話。之后所有人物依次入框,場景建置完成。這里用旋轉木馬補充了畫面的信息量,并將它作為空間參照。
Action Cut,人物的運動從上個鏡頭延續(xù)到了下一個鏡頭。比如今敏的作品喜歡大量使用這樣的分鏡指示,強調鏡頭與鏡頭之間動作的延續(xù)。
此時還沒進入四人對話的階段,只是“面對面”和“肩并肩”的兩個I形態(tài)。女主與隊長的關系軸線,與領帶哥和單馬尾的運動軸線是平行的。
借由主觀視角引入過肩鏡頭,之后開始在人物之間的正常正反打。以上的鏡頭都是安置在了軸線的同一側。
這里用特寫和視線引導實現(xiàn)了第一次越軸。越軸的目的明確,為單馬尾進入景框做好了鋪墊。
隨后單馬尾進入景框,人物站位由I形態(tài),變成了三人對話的A形態(tài)。A形態(tài)會設置一個“基本觀看區(qū)”?;居^看區(qū)的選擇是因場景和對話順序而異的,原則上是參考中心人物的關系軸線,選取能看到三個人面部的角度。動畫截圖也可以視作處在基本觀看區(qū)。
雖然在這個場景中,隊長根本沒有參與對話,看做是A和C的I形態(tài)也完全說得通。但還是可以拓展一下A形態(tài)的鏡頭選取方法。
當B和C兩個角色發(fā)生對話,并構建了新的軸線時,原則上會選取與之前的軸線相似角度的機位。這樣一來,紅色軸線單側的1號和4號機位,以及藍色軸線單側的2號機位,就足以應對整個三人對話場景了,原則上是不需要3號機位的。這里的原則指的是:“要盡量重復使用原來的位置,而不是在建立新的軸線后,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位置”。
之后通過插入第三者的方式越軸,由于領帶哥臺詞先于畫面出現(xiàn),所以這樣的越軸也并不突然。
越軸之后,用眼部特寫作為間隔,重新構建了整個場景,中心人物變成了女主和領帶哥,前幾個鏡頭的觀看角度如圖所示。最后的全景也可以看做是輕微的越軸,使用這樣的角度也是為了擋住不必要的角色,體現(xiàn)兩者的對立關系。
之后使用了特寫的遮擋,場景進行了重新構建,這次三位人物組成了A形態(tài),主要觀看位置的選擇與上個場景女主一側的騎軸位置一致,也符合“不創(chuàng)造新位置”的簡潔原則。
之后選用了與最初人物入框時相似的鏡頭角度和構圖,并讓女主出框代表交涉決裂,多人對話部分也基本結束了。這里用到的還是“重復使用已有鏡頭”的原則,前后的呼應也留下了給人留下了圓滿的印象。
讓女主從畫面中心走上前來靠近觀眾,是常見的鼓勵觀眾認同角色的演出行為。夏目真悟能完成這樣的構圖設計,應該是從最初的場景構建開始就考慮到的。
簡單概括一下剛才提到的特點:1、把這段多人對話拆成了數(shù)個雙人I形態(tài)的組合,在發(fā)生對話時,利用距離或者遮擋削弱了次要人物的存在感,條理清晰地展示了女主與其他三位人物各自的沖突。2、利用人物的視線,以及其他的常用手法,增強鏡頭與鏡頭之間的聯(lián)系,讓對話顯得連貫緊湊。3、以旋轉木馬作為參照物,減少越軸后的空間錯亂感。
另外再說一下,出現(xiàn)越軸是很正常的,構圖為演出做出讓步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影響最終的表現(xiàn)效果,都是不錯的手法。
標簽: 漂流少年 夏目真悟 導演 原創(chuàng)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