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途中出車禍算工傷嗎?
2023年春節(jié)長假期間掀起了一波出行高潮。有人問:如果職工在往返老家途中出車禍,是否可以算工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所謂工傷,顧名思義是“因工負傷”。如果職工從家里出發(fā)外出探親或旅行,或者從探親旅行地返回家中,一般都與工作無關,不屬于法律規(guī)定的“上下班途中”,不能認工傷。
但如果職工下班后直接從工作地出發(fā)回老家過年,或者過完年直接從老家回工作地上班,是否屬于“上下班途中”呢?
其實“回老家”也可分多種情況,一是回自己在老家的居住地,二是回老家探望父母等,三是外出旅游、辦私事等。
資料照片。展翔 攝
從工作地直接回老家算下班途中嗎?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六)項規(guī)定,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六條:“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情形為‘上下班途中’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一)在合理時間內往返于工作地與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單位宿舍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二)在合理時間內往返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三)從事屬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動,且在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四)在合理時間內其他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p>
住所是指一人以久住的意思而居住的某一處所,包括主客觀兩個構成因素:一是在一定的地方有居住的事實,二是在一定的地方有設立“家”的意思。住所與居所不同。一個自然人可以有多個居所,但是只能有一個住所。
假設某職工老家在蘇州,現(xiàn)居住在浦東,工作地在浦西,平時上下班往返于浦江兩岸,他的“家”就設在浦東。那么,回蘇州老家就超出了“上下班途中”的范疇。但如果他在上海住的只是單位宿舍,那么他的住所地還是在蘇州,回蘇州老家就是回“家”。
司法實踐中,“職工的家庭住所地與工作地相隔兩城,法定節(jié)假日或約定休息日期間,職工為上下班在合理時間內跨越城際往返于兩地的合理路線,應當認定為《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guī)定的上下班途中”。(2022年第5期《最高人民法院公報》裁判摘要)
在一起案件中,職工陳小均家住四川省興文縣古宋鎮(zhèn),后到金海公司承建的項目工地從事孔樁基礎工作,該工地距離家100公里左右。公司在距離工地200多米的地點為職工提供租賃房屋作為宿舍。發(fā)生交通事故后,金海公司認為,陳小均的上下班途中應為“工作地點到租賃房屋地點”。而其卻在下班后,騎摩托車回距離100公里的老家,此應為一種探親行為。但法院最后認定,陳小均下班后,回自己的住所地,也是其配偶、子女居住地,在合理的路線上屬于“上下班途中”。(四川省瀘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判決書(2018)川05行再2號)
“回老家”探望父母算下班途中嗎?
但與回到自己家不同,職工聶魏杰從山西介休工作地下班后直接到山西長治的父母回家過中秋節(jié),途中不幸因交通事故死亡,未被認定為工傷。(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行政裁定書(2019)粵行申1162號)
有人想不通:不是說好“上下班途中包括在合理時間內往返于父母居住地”嗎?但這指的還是以上下班為目的的往返。
盡管對于上下班合理時間的認定,除了在合理路線上的往返時間外,還包括一些從事屬于日常生活所需或順便合乎情理的短暫停留而使用的時間,但一般都是從事順帶或花費時間較短暫的生活所需活動,如關照一下父母、買菜、接送孩子上學等,且以不改變上下班行程的目的地為限。由于聶魏杰從山西介休回山西長治路程約200公里,遠遠超過合理的上下班路程,所以未被認定為上下班途中。
所以職工回老家探望配偶、父母、子女等,一般是不屬于法律規(guī)定的下班途中的。不過,從探親地直接回工作地是否屬于上班途中則另當別論。
職工楊城在位于廣西浦北縣的父母家中住了兩天后,駕駛摩托車回欽州市工作地,途經靈山縣城發(fā)生車禍當場死亡,最后被認定為工傷。(南寧鐵路運輸中級法院行政判決書(2020)桂71行終252號)
但職工姚成洪下班后在母親居住地停留了一個多小時,再出來后受傷,結果未被認定為工傷。(安徽省蚌埠市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判決書(2020)皖03行終73號)
為什么前者在父母家停留了兩天,出來后路上受傷還算在“上班路上”,而后者在父母家僅停留了一個多小時,出來后路上受傷不算在“下班路上”呢?
其實在判定“上下班途中”的三大要素(時間因素、空間要素、目的要素)中,最核心的還是目的要素,即受害者的行程以上下班為目的。上下班途中的時間,是工作時間的延伸,是為了執(zhí)行職責。
楊城從父母家出來,被認為此行程的目的地是工作地,是為了執(zhí)行職責,所以只要在合理的時間、路線內,就屬于“上班路上”。
而姚成洪從單位到達其母親居住地的路線可以視為上下班合理路線,但到達其母親居住地后停留一個多小時,就意味著目的地到達了,下班途中的狀態(tài)即告結束。后面其再從父母家出來,就與執(zhí)行職責無關了,便不再屬于法律規(guī)定的上下班途中。
從旅游地直接回工作地算上班途中嗎?
同樣的道理,職工即便從工作地直接出發(fā)外出旅游、辦私事等,由于與執(zhí)行職責無關,自然也不算法律規(guī)定的“下班途中”,但是不排除從旅游地返回單位上班途中受傷害認定工傷的可能性。
張曉姣原系酒泉東方大酒店職工,2013年5月6日早8時下班,6日晚22時繼續(xù)上夜班。5月6日下午14時30分,張曉姣在公司開會后,隨朋友乘車前往金塔游玩,晚飯后張曉姣乘坐朋友駕駛的小轎車返回酒泉途中發(fā)生交通事故,導致張曉姣受傷。這個案件一波三折,最后終審認定:張曉姣發(fā)生交通事故,與上班具有緊密關聯(lián)性,其返回單位上班的目的明確,在1小時內行使約30公里路程,返回單位上班,屬于上班途中的合理時間、合理路線。因此,空間因素、時間因素及按時上班的目的因素均據(jù)有合理性。張曉姣受傷屬于“上下班途中”。(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行政判決書(2016)甘行終127號)
當然,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傷害認定工傷的,除了在法律規(guī)定的“上下班途中”,還必須是“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這里就不多說了。
(據(jù)勞動報消息 江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