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店刮起純“預”風如何才能不踩“坑”
網店刮起純“預”風如何才能不踩“坑”(主題)
當前,服裝等商品預售之風席卷各個電商平臺,并且商品的預售期在不斷延長,從15天延長至45天再到90天甚至更長,個別消費者甚至還未收到2022年的新年衣服。不少網友將這種現象戲稱為“純‘預’風”。
當這種“風”在電商平臺刮起,許多青年人開始思考:為什么越來越多商家會選擇預售?遇到發(fā)貨時間一延再延、貨不對板、無法退換貨等問題,消費者又該如何維權?
網購衣服的快遞到了
竟忘了自己買過
預售的“坑”很多人都踩過,擁有15年網購經歷的寶媽張希冉(化名)在今年2月看中了一家大碼女裝網店的兩條褲子,看到商品頁面標明“付款后5天內發(fā)貨”,她便下單了。3月1日,張希冉看到,該商品的物流狀態(tài)更新為“待攬收”,一直到3月24日,該商品的物流狀態(tài)都未再更新。
在此期間,張希冉曾多次與商家進行溝通。商家表示,受疫情影響,中通快遞無法從廣州發(fā)往北京。張希冉又多次與商家協(xié)商更換快遞公司,商家同意后并未履約。
3月24日,張希冉再次找客服協(xié)商,客服卻讓她退貨重拍,并聲稱會更換快遞公司。在張希冉看來,“我懷疑他們其實是沒有貨,根本不打算給我發(fā)貨?!?/P>
3月27日,記者以買家身份多次詢問該店鋪客服“北京海淀能否正常發(fā)貨”,客服均未正面回答,一直強調:“能正常發(fā)的地區(qū),倉庫都會安排發(fā)出?!?/P>
還在上學的吳一媛(化名)也有類似遭遇。此前,她曾在電商平臺購買了一件衛(wèi)衣,等了半個月,商家也未發(fā)貨,她一直催商家發(fā)貨,商家不為所動。她說,“我也等不及了,就退款了?!?/P>
“等快遞到了,我都忘了自己買過?!眳且绘逻€曾遇到過一些商家在接近發(fā)貨日未發(fā)貨時,沒和買家溝通,直接重新修改了最遲發(fā)貨日。她說,“如果品質好就算了,最怕就是質量、尺寸不合適,又得退回去,還得有運費險買家才不虧,不然退貨還要自己承擔郵費?!?/P>
預售成為商家生產商品
或者進貨的“晴雨表”
商家為何越來越偏愛純“預”風?資深服裝人、九州神韻店鋪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在服裝行業(yè),之所以越來越多商家采取預售,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行業(yè)產能過剩容易引起庫存積壓。
“預售也是迫不得已?!痹撠撠熑吮硎?預售可以減輕商家的庫存壓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避風險。她指出,電商平臺規(guī)定,商家標注為現貨的商品需在48小時內發(fā)出,否則,平臺可能會對商家進行扣分或者罰款,商家分數下降后,其推廣可能會被限流,從而影響銷量。
另外,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很容易出現“爆單”現象。該負責人表示,商品“爆單”后,商家可能很難做到48小時內發(fā)貨,所以,為了保險起見,便設置成為預售。
疫情影響也是商家選擇預售的因素之一。資深電商人、短視頻博主“張包子Baozi”指出,疫情之下,有的商家因貨物積壓出現虧損,讓不少商家不敢囤貨,于是通過預售大致確定銷量后,再讓工廠生產;另一方面,在生產環(huán)節(jié),由于多重因素,工廠也存在供不上貨的現象。
預售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商家生產商品或者進貨的“晴雨表”。一名電商平臺童裝網店的負責人在短視頻中表示,預售不是“玩套路”,預售的錢并未進入商家賬戶,也是商家在墊資生產。一般情況下,商家在不知道是不是爆款時,商家會先做300-400件商品進行測試,測出爆款后,在消費者能接受的情況下才去做預售,“不可能讓一個商家每個款直接做2000件,會被庫存給壓死的?!?/P>
做商品現貨銷售需要人、貨、場的支撐,即需要投入不少資金去生產商品,需要人進行管理,也需要一定的場地來存儲商品。
事實上,一些商家本身并不具備做現貨的能力?!皬埌覤aozi”指出,其中有一些商家特別是一些網紅為了降低進貨成本,等預售積累到一定的訂單量再去進貨,這樣才有跟廠家壓低價格的“籌碼”。她舉例道:一個直播間一天的銷量可能為50件,以這個數量去拿貨,成本可能為50元/件,如果積累了銷量達到1000件,這時候,拿貨價可能降至30元/件。她說,“有一些黑心商家為了利益,故意‘積量’,等到買家忍無可忍,大批量退貨投訴,才去進貨?!?/P>
預售等待時間長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少消費者遇到過“貨不對板”的情況。
“貨不對板,太多這樣的情況了。”一家網店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一些店鋪等產品賣出去,再去找工廠做現貨,在這個過程中存在一些企業(yè)采用便宜的面料降低成本,導致消費者收到的東西貨不對板。
值得注意的是,在預售中,個別消費者收到的商品可能是別人退貨回來的產品。一位業(yè)內人士透露,在一些直播間,服裝的退款率可能達到60%,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貨不對板?!盀榱吮苊舛谪洺霈F損失,商家可能會先做一半貨發(fā)出去,等這部分消費者把貨退回去,再發(fā)給另一部分消費者?!?/P>
如果沒有明確發(fā)貨時間
消費者要慎重購買
“純‘預’風”盛行之下,不少消費者深受其擾。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預售有利于商家進一步提高經營效率或者降低風險。然而,“對消費者來說,還是存在一定風險?!?/P>
陳音江解釋,商家在備貨的過程中,可能面臨原料成本上漲、訂單量不足、工廠不排期等因素,商品無法正常生產出來或者進貨時中間環(huán)節(jié)成本上漲,無法正常進貨,導致商家一再將發(fā)貨時間延后,甚至違約。
針對“貨不對板”,商家卻不允許退款等霸王條款,陳音江表示,這屬于“無效條款”,面對這種情況,首先要確定責任,出現明顯的“貨不對板”的情況,商家存在欺詐的可能性,消費者可以申請商品價款的3倍賠償。與此同時,商家對產品的描述可能不夠具體,雙方對商品的理解存在歧義,這就需要視具體情況確定處理方式。
預售商品不應該成為例外。陳音江表示,按照消保法,購買預售商品的消費者也應當享有七天無理由退貨的權利。即使超過7天,產品如果存在質量問題,消費者同樣可要求商家履行修維、換貨和退貨的責任。
當權益受到侵犯,消費者可以先與商家進行協(xié)商,協(xié)商不成,便可以向市場監(jiān)管部門投訴,另外,也可以通過訴訟等方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針對商家一再拖延發(fā)貨時間的現象,陳音江表示,面對故意拖延,監(jiān)管部門可以責令商家履行責任和義務,并對商家進行相應的處罰。
“解決這一問題,關鍵還是商家要誠信守法經營?!标愐艚ㄗh,消費者也要慎重選擇購買預售產品,尤其是一些沒有明確發(fā)貨時間的產品,可能風險更大。
“張包子Baozi”也常遇到一些店鋪遲遲不發(fā)貨的情況,她在短視頻平臺發(fā)布了《8年老電商揭秘買家發(fā)貨慢的10個真實原因》等視頻,提示消費者不要踩坑。她表示,在一些店鋪,如果出現評分低、均價低、銷量為零,或者銷量高但評價少,以及買家秀很模糊、有模特圖但未露臉、有截圖但進行了遮擋等情況,消費者就要格外注意了,盡量避開,因為這可能是商家在測試爆款,拍下后不論消費者等多久,商家可能都不會發(fā)貨。
“客服繞來繞去,一點也不解決問題?!睆埾H奖硎?如果商家真的遇到什么問題,不要一拖再拖,可以選擇直接告訴消費者。吳一媛希望,店家在做預售時,在詳情頁用明顯的字體標明,且預售時間不要太長?!霸诘却?我可能已經失去對得到這個商品的強烈欲望了?!?/P>
隨意變更預售期侵犯消費者權益
近日,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收到不少消費者關于商家預售的投訴。江蘇省消保委認為,超長預售雖表面進行了告知,但實際上利用經營優(yōu)勢地位將產品背后的庫存成本、時間成本轉嫁給了消費者,屬于不公平經營行為。同時,強制預售等不公平格式條款也侵犯了消費者公平交易權。
江蘇省消保委調查發(fā)現,各大網購平臺均存在預售行為,時間為8—45天不等。輿情方面,今年第一季度,與網購超長預售相關的信息有1507條,主要問題有3個方面:
預售涉嫌侵犯消費者知情權。如多家媒體報道,消費者網購時,商品頁面未標注或明確說明是預售,付款后才顯示商品發(fā)貨時間,誤導了消費者。
預售時間長、超時不發(fā)貨問題遭吐槽,相關話題登上熱門榜。
低價誘騙、涉嫌虛假銷售。如直播間以活動價誘導消費者下單,一段時間后告知消費者沒有貨。此類商家規(guī)則被質疑是霸王條款。有消費者反映,部分網購頁面會列出不允許消費者因發(fā)貨時間投訴、不能退換貨等內容。
針對電商超長預售現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特約高級研究員陸澤倩表示,商品可以預售,但品質和服務絕不能透支。商家希望實現成本風險最小化,但不能跟消費者“玩套路”,更不能凌駕在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之上。如果商家讓預售成了一種套路,將口惠當成優(yōu)惠,那么,消費者擦亮眼睛、用腳投票將是最有力、合理的反制。針對一些商家標榜最低價卻不履行承諾的虛假宣傳,以及打出“預售訂金不退,商品不換”等霸王條款,消費者更應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維護自身權益。行業(yè)監(jiān)管和相關法律的出臺落實必不可少,既要對平臺和商家進行剛性約束,切實壓縮其貓膩空間,也要為消費者的權益提供有力支撐。對于電商平臺來說,對盲目預售和一味延遲發(fā)貨的商家不能恣意縱容,要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探索建立準入黑名單機制。
多輸的“超長預售期”,不要也罷
網店服裝預售,早就是常見操作了。然而從最近反饋的情況看,所謂的“預售期”正越來越長。按照商家的紙面約定,有些預售期長達45天,再加之各種理由拖延發(fā)貨,甚至出現了冬天的衣服春天才送到的情況。這類情況,嚴重惡化了網絡購物的體驗,其快捷、高效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在此類場景下幾乎蕩然無存。消費者怨念頗深,卻往往求告無門、有苦難言。
不少原創(chuàng)服裝網牌,異常熱衷預售模式,自然是有歷史淵源和現實考量的。此類網紅服裝品牌,在最初發(fā)展階段,都是“設計師主導”,屬于小而美,整體出貨量相對有限,長時間維持著一種恰到好處的供需平衡。然而,在其走紅之后,銷售量迅速走高。這一階段,“設計師主導”和“產能制約”的拉鋸加劇。生意做大之后,完全是另一種概念。一方面,設計師不得不推出更多的“服裝款式”,以吸引更多的客群;另一方面,龐雜的產品線導致了訂單“零零散散”,這給終端量產構成了挑戰(zhàn)。
常識是,工廠只有大批量生產,才能發(fā)揮規(guī)模效應,才能降低成本。很多網紅服裝店,都是走的平價路線,這決定了其必須湊夠足夠多的預售量,才能去和工廠下訂單,才能拿到一個相對便宜的價格。其核心邏輯,就是“湊零為整,以量控價”。然而實踐下來,其實會發(fā)現,相當多的服裝款型,遲遲湊不夠“最低下單量”。于是,預售期也就越拖越長,發(fā)貨時間越發(fā)遙遙無期了。
“預售模式”要想盡可能減少不確定性的負面影響,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反季預售”。冬天預售春裝,夏天預售秋冬裝,但反季銷售,往往還要面臨一個需求適配和消費欲望的問題。種種因素疊加到一起,最終呈現出的結果,就是“服裝預售”越來越不盡如人意。很多人怒而退貨,商家原本打的小算盤,也就打翻了。
“服裝預售”原本應該是多贏的,但“超長預售”卻越來越滑向多輸的局面。現實讓人遺憾,也提醒各方去思考,到底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出錯了?是不是有更好的選項?
(稿件綜合中國青年報、中國消費者報、川觀新聞等)
標簽: